24 / 07 / 06
问题的提出源于高中语文课“悲惨”的现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深究一下高中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无外乎语文试卷的得分相差不大,甚至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不来上课,考出来的成绩也都差不多……
这样的现状也不是现在所特有的,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差不多都这样,我念高中那会儿的语文课堂上,睡觉的也是一大片,还都是成绩好的,你说气人不?
在唯分数的高考招生时代,高中语文的命运大抵也是无法逆转的,那么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就“束手就擒”,认输了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高中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也就是说,高中语文课存在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分数也不是高考。
高中语文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也根本就无法用标准量化的语文试题来衡量,再来看高考语文的得分情况,同一层次的学生得分趋同现象明显,拿我们江苏来说,苏南语文的均分要比苏中高一些,苏中的要比苏北高一些,深层的原因根本不在课堂,而在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学生整体认知上的差异。
那有人就会问,在现在仍然是唯分数取士的时代里,语文课就不需要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先不谈那些高中语文崇高的理想目标,就谈分数,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
大约十多年前,本地一所私立高中高薪聘请了一位“南通名师”任职副校长专门负责高三,他一上任就雷厉风行,把高三语文课的课时减了两节给数学,结果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均分硬是比同一层次的公办学校低了两三分,数学成绩也没有高起来,期末联考语文均分就更低了,再后来在很多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强烈反对下,被逼进行了“纠偏”,把语文课时还给了语文老师,但直至高考,语文分数的颓势却一直也没有挽回,气得这所私立学校的董事长没有与这位“南通名师”校长再行续聘。
当时这一现象引起了本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大家奔走相告,“还有谁敢说语文不重要的?”你的潜意识是认为语文不重要,可以!但那只能作为你自己个人的浅薄认知,但若是把这种潜意识里的认知,变成集体意识,它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甚至是灾难却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究竟如何让学生们爱上高中语文课呢?我想首要的是关注的是“高中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的遵循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依标教学。好多高中语文老师对此有误解,认为这些是新课标,都是些人造的新概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难道我们前面的高中语文教学不是这些核心素养么?只不过没有这样总结而已,当然这也源于好多不懂教育的外行人士的“起哄”。认真研读了新课标,我以为所谓的新课标,并不“新”,这不过是基于这么多年来,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与梳理。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难道我们前面的语文课堂都没有“以人为本”么?“以人为本”根本不能称之为“新”理念,从14世纪到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们就开始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是在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说回到高中语文的教改,李仁甫老师“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也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下足了功夫。要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离不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需要做的事是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而我们学校的管理者更应该需要思考如何调动全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于学校管理的这部分,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我们普通老师自己能做到的,就应该努力去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古至今,就一直是我们读书人的行事准则。
想解决问题有一万种方法,不想解决问题也有一万零一种理由!我觉得只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就一定可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让每堂课的学习真正的发生”,根子是学生,关键却在老师。
以上文字只是一时兴起,随便胡说,不过绝对原创,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欢迎大家交流讨论!